卷完硕士,卷博士。卷完博士,再卷博士后。只要卷不死网上配资,就往死里卷。
上海交通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显示,该校预计招收5000名左右博士生,这一数字与2020年的2500名相比,整整翻了一番。

再细看这几年,2024年交大博士招生3500名,2025年4000名,20265000名。若按照这一增长速度,到2027年,这一数字可能突破6000大关,比黄金还疯狂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交大2026年的本科生招生数量为4995名,也就是说,该校明年的博士生招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,形成了“博士多过学士”的倒挂现象。
还不止是上海交大,教育部的数据表明,从2019年到2024年,中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从10.52万增长至17.11万,增幅超过60%。照这个速度,中国在读博士生很快将突破百万大关。
这实在令人不寒而栗。不久前,硕士生扩招的浪潮还未完全消弭,如今,学历竞争的洪流就已漫向了教育的最高台阶。
当美国哈佛大学一年仅招千余名博士时,上海交大、清华、浙大三所中国高校的博士招生总额已超过美国前20所名校的总和。
这究竟是教育的繁荣,还是虚假的泡沫?

历史告诉过我们,疯狂扩张绝不是好事儿,一定会带来更大的问题。说文艺点是天要使人亡,必先使人狂,说直白点就是步子迈大了,容易扯着蛋。
说个最容易理解的——2026年上海交大的博士招生计划比2020年翻了一番,但国内提供的博士就业岗位是否也翻了一番?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一年毕业的博士约15万人,而大学和科研机构能提供的教学科研岗位仅4万左右。
这会造成严重的学历贬值现象。博士干着硕士的活,硕士抢着本科的饭碗,整个就业市场的学历层次被整体拉高,但实际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博士毕业普遍已年过三十,背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期待,却要面对“毕业即失业”的困境。这种心理落差和社会压力,就像一颗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炸弹。

而在博士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,培养质量也面临严峻挑战。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博士已成常态;研究课题被反复拆分;论文选题高度雷同,创新空间越来越小。
博士也来搞“大跃进”了,可数量的激增,并没有带来科研创新的跃升,反而让博士教育在“量变”中逐渐走向“贬值”与“变质”。这不是“知识的普及”,而是“学术的稀释”!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扩招有如此多的弊端,为何高校还要乐此不疲?答案很简单:利益驱动。
首先,博士是高校科研生产的“廉价劳动力”。高校各种排名中,科研产出占大头,而要产出大量论文,就需要大量的博士来当“学术民工”。不会真有人以为是教授在写论文吧?
其次,导师通过招博士来申请项目和经费。每个教授能承担的科研项目有限制,但让博士去申请项目,成果却可以算在教授头上。
再者,博士扩招成为缓解硕士就业压力的缓冲器。硕士找不到工作?那就读博吧!至于博士毕业后怎么办,那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最讽刺的是,博士教育本身也成了赚钱的生意。看看上海交大的博士学费,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,以免被和谐。
就这样,整个社会的学历焦虑被不断推高。这种无限内耗的竞争模式,让年轻人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投入到了学历竞赛中,而不是真正的创新和创造。
中国有句充满智慧的成语叫“过犹不及”,然而从楼市到教育,我们却总在重复“杀鸡取卵”的短视行为,简直不可思议!
教育不是速成的工业品,人才不是冰冷的数字。如果我们继续这场学历军备竞赛,最终的结果只能是:学校培养了无数博士,社会却依然缺乏真正的大师。
放眼未来,博士教育的真正价值,绝不在于培养多少学历家,而在于培养出多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实干者!
-完-
笔不阿贵,文不奉承
yanbaoer2024
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
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